“北京人”真的77万岁?

不过发现还没完。1973年,周国兴也赴云南元谋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并参加元谋人化石产地的发掘。恰恰在那一年,周国兴等研究人员发现了石器和炭屑,“这就引发了用火问题的探讨。”

周国兴认为,元谋人是生活在距今170万年的早期类型直立人代表,是中国已知最原始的人类。

由于在发掘元谋人化石产地时,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炭屑,以后又找到零星的烧骨,周国兴提出这证明元谋人有火的痕迹。“或是天然火,或是人工用火的遗迹,而我一开始倾向于人工用火的可能性大些。”周国兴解释说,这是由于炭屑、烧骨是与人化石、石器伴生的。从其他古遗址来看,炭屑或烧骨几乎都出现在有人化石或文化遗物的遗址中,那些仅有动物化石的地点里,几乎还没有发现过炭屑或烧骨的存在。此外,元谋人化石层里的炭屑是密集的,但分布面很有限,如是自然火,当会有广泛的分布才是。当然元谋人是否真的用火,周国兴认为还须寻找更过硬证据才行。

3 野人不存在,但有神秘感很好

对古人类的研究让周国兴也接触到不少野人“传奇”,这与周国兴一生两大嗜好有关,喝酒、探险。直到今天,周国兴还是鼓励年轻人应该多到野外去旅行。

1953年,新西兰探险家希拉里成功地登上珠峰后,喜马拉雅山区存在“雪人”的传闻登载在当时的报刊上,引起了周国兴的关注。“我一开始觉得,野人可能确实存在。”

不过,周国兴那时也开始问自己:“野人”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什么?如果不存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存在“野人”的错觉?“我们总要知道这个原因吧。”由此也有了周国兴长达50年的野人探索之路,开始从人类学角度对“野人现象”进行探索。

1983年到1984年间,周国兴应邀前往新疆调查古人类化石,对帕米尔地区的“雪人”踪迹进行实地调查,结果没能找到任何有关“雪人”存在的真凭实据。

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云南西南边境的沧源和西盟等地不断传来猎取到当地人称为“狜”的“野人”的消息。当时周国兴正在云南进行野外考察,他颇感兴趣,就打电话到当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才知道打死的“狜”都是有尾巴的,那怎么是野人呢?

其间,周国兴有幸找到了“狜”的一些实物标本,才确定沧源和西盟等地的野人实为短尾猴。那是1980年春节勐来公社一位佤族小学教员猎获的一头高约1.2米的“狜”的一只左脚掌以及1982年在班岩公社猎获的“狜”的头骨标本。这两件实物曾被鉴定为“合趾猿”的脚掌和“最大的灵长类”或“猿”的头骨。

如今,在周国兴看来,关于野人,大概有95%的概率判断其不存在,剩下5%的线索还需要我们去探索。之所以要保留这5%的神秘感,周国兴更多的是从科普的角度来考虑的,“要给孩子们留一些神秘,好让他们有兴趣去探索。”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非常热衷于寻找野人,对此,周国兴也有一个很清楚的判断:那是受到地方利益的驱使而进行的炒作。对于之前一度受到高度关注的“巫山人”,周国兴也觉得存在很大问题。他认为那些被认为是人类化石的化石材料根本不属于古人类。“还有人找外国人来研究它,但那人对标本见得还是太少了。从牙齿和颌骨残块的形态来看,那明显不是古人。”周国兴显得有点气愤,“把不是的东西拼命说是,会造成很多混乱的。”

■ 人物名片

周国兴 古人类学家。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起源,主张“多源论”,在学术上最早正式提出“长江流域亦是中华古文明摇篮”;在河南许昌和云南元谋发现了两个中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灵井遗址和大那乌遗址。在对云南元谋人化石的详尽研究及在元谋盆地所获丰富资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将中国历史的开端坚实地推前到距今170万年以前。

鉴于他在“促进旧石器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科所做的贡献”,2002年获得“裴文中科学奖”。在博物馆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经他倡议与参与,筹建了9座博物馆。


来源:新京报 李健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