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地质灾害来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地震——

三原则躲地震

唐山市地震、汶川地震留给的伤疤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痛。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在室内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能会安然无恙。

——火山爆发——

爆发前有酸雨

火山爆发,威力巨大。火山在喷发之前常常活动增加,伴有隆隆声和蒸气与气体的溢出,硫磺味从当地河流中就可闻到。刺激性的酸雨、很大的隆隆声或从火山上冒出的缕缕蒸气是警告的信号。驾车逃离时要记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不要走峡谷路线,它可能会变成火山泥流经过的道路。

戴上头盔正确逃生

对熔岩危害。在火山的各种危害中,熔岩流可能对生命的威胁最小,因为人们能跑出熔岩流的路线。

应对喷射物危害。如果从靠近火山喷发处逃离时,建筑工人使用的那种坚硬的头盔、摩托车手头盔或骑马者头盔将给予你一定的保护。在更广阔的区域,逃离也许没有必要。

应对火山灰危害。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能保护眼睛———但不是太阳镜。用一块湿布护住嘴和鼻子,或者如果可能,用工业防毒面具。到庇护所后,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干净水冲洗眼睛。

应对气体球状物危害。如果附近没有坚实的地下建筑物,唯一的存活机会可能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延伸阅读——地震前兆顺口溜三则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相关链接

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76起

据国土资源部消息,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76起,造成7人死亡、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91.83万元,其中成功避让地质灾害9起,避免人员伤亡4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57.33万元。预计4月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区。

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数量、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94.34%、78.79%和95.41%。

3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2起,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起,避免人员伤亡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2.5万元。

3月地质灾害有三类特点:一是以自然因素引发为主,全国122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98起,占总数的80%%,主要为岩土体风化破碎失稳、降雨等;二是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灾害等级以小型为主;三是中南局部地区为多发区,其中湖南、广西、湖北局部地区最严重,主要引发因素为局部强降雨、岩土体风化和采矿,三省发生的灾害数、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9%、83%和63%。

国土资源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照以往规律,4月东南沿海开始进入汛期,诱发地质灾害机会增多。西北高山地区由于冰雪融化,也将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总体预测4月地质灾害的频次和危害程度较3月偏重,多数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区。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生杨彩霞综合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