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身起源满载神秘传说

黎族文身起源满载神秘传说

黎族文身起源满载神秘传说

文身,古代又称雕题、黥墨、黥刺、黥面、绣面、扎青、镂面、镂身等。它是指用锐石、骨片、鱼刺、竹签、植物的刺以及刀、针等尖锐器物刺破皮肤构成花纹图案,然后再涂以植物或矿物颜料,使之永不褪落的人体标识及装饰艺术。

曾是黎族妇女的独特标志

文身现象在我国诸多少数民族中存在,其中,黎族妇女的文身颇具代表性。黎族妇女文身的主要部位为面部、手、手臂、脚与腿部,对面部的施纹最为讲究,图案也最为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风俗的改革,黎族文身逐渐被摒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研究员刘军根据调查认为,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黎族世代传承延续的文身习俗已基本终止。此后,虽仍有少数地方的极少数人文身,但已不具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文身已被如今的黎族年轻人完全摒弃,现存文身者年龄基本在70岁以上。

据海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王建成介绍,现存的黎族文身者大概有3600余人,存有文身图案数千幅。曾经的文身习俗、规定和一些文身细节,已在黎族老人们的记忆中模糊不清。随着文身师与文身老人的相继去世,文身文化习俗也就逐渐中断。

文身起源有多种传说

黎族文身从古代一直传承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其传承时间之长久,范围之广阔,人数之众多,文身工具、程序、部位和花纹图案之传统,在当代民族中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民族,包括同属百越族系的壮、侗、布依、仫佬、毛南、水等民族的文身习俗都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黎族文身却能以旺盛的生命力长久地传承并遗存至今?黎族人为何文身?黎族人从何时、又因为何种原因开始文身?基本已成谜团。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献军认为,根据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其中,“雕题国”便是指当时生活在海南的黎族先民部落;而“雕题”则是文身的意思。因此,根据《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即可推断,至迟从战国时期,黎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文身了。

几个涉及黎族起源并可以解释黎族人文身原因的神话故事,在黎族各方言群体中广为流传。黎族关于族人起源及文身原因的传说主要有《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及《姐弟俩》等。此类神话的中心情节大致是:大地被滔滔洪水淹没,人类濒临灭绝,只有一对姐弟幸存下来。为了繁衍后代,他们分别出去寻找各自的配偶,但都失望而归。天上雷公说,你姐弟二人可结为夫妻。但姐弟不肯,于是雷公将姐姐面涂黑,弟弟再遇姐姐不识。因而求为妻,繁衍后代,是为黎人。

据《海槎余录》记载:“黎俗, 男女周岁,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女其绣面,非以为美。凡黎女将欲字人,各谅已妍妞而择配各悦服男。始女文面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记者从面部有文身的黎族老人那了解到,她们大都认为,如果没有文身,死后祖宗会不认,这样在死后的世界会非常痛苦。

还有黎族老人告诉记者,绣面文身是“美丽”的象征,没有文身的黎族女子是嫁不出去的。此外,文身是黎族女孩的象征,不文身便是客人、汉族或其他民族,所以,文身也是最能体现种族区别的外在重要标志。

最后一种常见的解释就是避免被俘。在乐东县,黎族老人说,母亲给她文身时,是怕被当时的日本兵抢去当慰安妇,或被征召去当战地卫生员。这种说法,也有一个涉及黎族起源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聪明、勤奋的姑娘,叫乌娜,很多年轻小伙子向她求婚,但乌娜喜欢上了邻村的劳可。然而,皇帝派人到民间选美,看上了乌娜。乌娜为躲避婚事,便用尖尖的荆棘,往自己的脸上乱刺,刺成花花点点,血流满面,最后躲过了皇帝和官兵的纠缠。之后乌娜和劳可便到荒凉的深山居住,他们种山兰、纺织、狩猎,用勤劳、勇敢和智慧开辟了一个新的家园,不久他们生儿育女。为了不再受选美之苦,乌娜在女儿脸上也绣了面。这样一代传一代,黎族妇女便都在面部文身。(中国社会科学报 谢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黎族 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