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4万年前塔斯马尼亚巨型有袋类动物灭绝或许应负主要责任

已灭绝的巨型有袋类复原图

校正后的测年结果

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者解开了4万年前塔斯马尼亚巨型有袋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对有袋类骨骼化石的分析在澳大利亚核科学和技术组织进行,结果证明,在末次冰期巨型有袋类(如长脸长颈袋鼠,Protemnodon anak)突然灭绝前的2000年内,它们与现代早期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一岛屿上,因此,人类对它们的灭绝或许应负主要责任。

学界一直认为引起大型动物群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三: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变迁(被认为是主因)、疾病以及人类狩猎,后两者仍在争论中。由于巴斯海峡的海平面隆升,直到4.3万年前人类才通过一个暂时将塔斯马尼亚岛与澳大利亚联系起来的陆桥来到岛上。学界曾经一直认为巨型动物群的灭绝先于人类的到达。

研究者利用放射性测年手段,并且对所利用的样品进行重新审视后,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在现生生物中进行的碳14测年被用作一个衡量标准,利用此标准对骨骼化石进行分析,就会获得它们的时代信息。研究者利用的化石材料是袋鼠、袋熊和袋獾(Tasmanian Devil)的原始亲属,采用的技术方法是STAR和ANTARES加速装置,目的是为了获取化石最准确的年代信息。

Vladimir Levchenko博士是利用核进行环境研究的专家,他对研究结果极为确信,巨型有袋类在4.1万年前仍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上,这一时间是人类到达此岛的2000年后,化石遗址与考古遗址之间确实存在一段共存的时期。

原先的研究大多使用的是骨骼中的残余物质,这些物质很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被污染,因此,先前的研究结果不太可靠。骨骼中包含矿物质和蛋白质碎片,除非化石保存条件非常完好,否则极易与环境发生反应而导致测年结果不准确。这一次研究者打算使用蛋白质样品。Levchenko说,研究中采用了3种现存的与4种产自塔斯马尼亚岛东北部Mt Cripps和Mowbray Swamp的已灭绝的有袋类属种进行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碳14测年、碳氮同位素、碳氮比等,材料为从骨骼化石中分离出来的胶原蛋白和牙质碎片。卧龙岗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Richard Gillespie是此次研究的领导者。

研究结果明确告诉大家,当时的巨型有袋类与人类曾共存一段时间,并且人类应该要对巨型有袋类的消失负一定的责任,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它们之间存在联系。因此,究竟是什么灭绝了有袋类,目前仍不可知。研究者期待能在此领域做出更大的成果。


(化石网/歆塬 编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灭绝 人类 有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