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11日至13日,第二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国内各地的30多名专家各抒己见,讲述了自己在动物考古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早期动物的骨骼和基因能“告诉”人们很多有趣的事物。

英、美的猪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袁靖告诉记者,英国学者在过去几年里对世界多个地区近300头猪的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家猪在世界上有多个起源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是其中之一。

以往中外学者们的研究已证实,中国的家猪曾在数百年前被带到英国,和英国的家猪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后来又被带到美国,同样培育出新的品种。可以说,中国的家猪对英、美等国家猪饲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000多年前,牛开始耕田

“畜力利用是中国古代人类开发动物资源能力的一次大发展,中国很可能在商代晚期以前就已学会开发利用畜力等畜产品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志鹏在会上介绍,根据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结果,可以判断当时中原地区除了开始养猪外,还出现了黄牛、绵羊两种草食性牲畜。

根据对考古遗址出土牛、羊骨骼的动物考古学研究,牛羊主要是利用其肉产品。而动物骨骼病理学的研究却显示,黄牛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代晚期与畜力开发的病理现象逐渐增多,表明很可能商代晚期以前已开始利用牛的畜力,这些可能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对畜力的开发和利用。

7000年前,湖南就有了渔场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莫林恒在会上介绍,洪江市南高庙遗址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生活,渔猎和采集应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手段。从出土的鱼类骨骼的形态和大小,可以鉴定鱼的种类并推测鱼体大小。通过与现代鱼类的骨骼标本比较,他认为捕获的青鱼的体长、体重,明显超过白鲢和草鱼。

莫林恒说,在高庙遗址中发现的人类食用的鱼类残骸中,青、草、鲢三种鱼数量较大,说明古代高庙人更多地掌握了这三种鱼的习性和生活规律,抓它们更得心应手。“通过解剖白鲢骨骼,发现捕获的白鲢都在4龄以上,达到性成熟标准,加上当时在高庙遗址附近有鱼类洄游产卵的渔场,因此推测当时高庙先民利用了鱼类洄游的特点进行捕捞。


三湘都市报 记者 甄荣 通讯员 于冰 肖黎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动物 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