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早出现的星系可能并不“孤独”

计算机模拟:当围绕初生恒星(图片中央)的气体盘密度上升过快时,其气体盘中出现了第二颗恒星(图片左侧红色部分)

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保罗·克拉克(Paul Clark)博士借助高分辨率计算机模拟的帮助,对恒星演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他的小组发现这一简单的图景可能需要改变,极早期的宇宙中可能并非仅仅只有巨大却孤独的恒星。

其中的原因在于恒星形成时的 “吸积盘”。由于恒星初生后,其引力导致周边的物质向其靠拢,聚集,这一过程在天文上称为“吸积”。起先,物质从四周近乎均匀的进行吸积过程,但由于原始恒星在自转,其赤道地区物质会感受到最大的向外离心力,它抵消了引力,从而导致物质在原始恒星赤道面的聚集,形成一个尘埃气体盘面,称作“吸积盘”。

物质在吸积盘中高速旋转,抵抗着引力的下拽。只有当尘埃微粒之间由于相互摩擦导致减速时,物质才会下降落入原始恒星。而当大量物质涌入吸积盘时,这种缓慢的输送过程将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吸积盘不稳定并破碎成数块。因此,原先认为会形成单个大恒星的观点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实际情况可能是生成数个恒星,而非一个。甚至有的情况下会形成相互距离仅有地球到太阳那么远的一对恒星。

克拉克博士认为,这一研究将开启宇宙极早期恒星搜寻的新思路。在形成初期,双星和多星系统能产生强烈的X射线或伽马射线暴。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开始设计未来专门用于探测此类来自极早期宇宙射线爆发现象的探测器。

与此同时,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一颗恒星在远未能吸积足够多的物质时就由于和附近的恒星相撞而被抛出了初生时的大家庭。和大质量恒星的短命不同,质量较小的恒星能长久生存。

克拉克博士说:“这些小质量恒星可能生存至今,使我们得以在自家后院找到有关宇宙最早期恒星形成的线索成为可能。”(蜘蛛网www.eeook.com


新浪科技 (晨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