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修复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契丹贵族彩绘木棺

经过中日两国文物保护工作者4年的高新技术修复,2003年从内蒙古自治区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契丹贵族彩绘木棺近日重新恢复原貌,以艳丽的色泽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3年,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上的采石场意外发现一座依山而建的契丹贵族墓葬。在这座辽墓出
土的文物中,一具彩棺极具特色,成为迄今发现的最有辽代特色的彩棺。彩棺由柏木制成,长2.31米,上饰有鹤、凤、祥云的金箔或图案,周身悬挂铜铃。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威说,彩棺出土后,放入文物库房进行自然干燥,但由于库房的自然脱水环境未达到要求,虽然做了一些人为的湿度干预,可经过4年的时间,彩棺的颜料已有部分脱落,金箔也部分起翘与脱落,木质发生变形干裂。

为了更好地保护彩棺,200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具备先进文物修复设备和技术的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合作,开始修复这一瑰宝。

在此后4年的时间里,修复人员使用x射线分析仪检测彩棺原有颜色,进行颜色分析复原;利用色度分析仪检测彩棺修复前后颜色的对比;使用3D扫描仪对彩棺整体进行三维成像分析,复原其原貌,以保证修复的准确性。

由于彩棺历史久远,好多配件已经氧化,部分腐朽,颜色脱落,沾满污尘。修复人员经过细致除尘,对金箔加固,对色彩加固,对木材加固,对鎏金铜铃、铜狮子等铜器去锈,特别是加固彩棺整体结构,对缺损的部分进行做旧还原,使其基本恢复原貌。

“经过中日双方4年的合作努力,现在基本完成彩棺的修复和保护,使它能够更加长久地保存下去,以更加完美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李威说。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1日专电(记者勿日汗)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契丹 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