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扬子鳄的锐减标志中国湿地的飞速消逝

漫漫回家路

扬子鳄的生存前景,从2003年发生了转机。那一年,中国采用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进行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次年,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中国湿地保护,开始有法可依。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负责人解炎告诉《外滩画报》,她的“扬子鳄拯救计划”,是通过野放,在10年中将野生扬子鳄的数量提升至2500只,在IUCN名单中从“极度濒危”降至“濒危”,再经过15年,将数量提升至10000只,从“濒危”下降到“轻度濒危”。

“与华南虎等猫科动物不同的是,这种动物恢复速度惊人。”解炎说,“它们有极强的繁衍能力,但那需要适合的栖息环境和必要的保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扬子鳄繁殖中心曾数次将69只人工鳄先后放养到皖南地区的自然保护点,但那次放养极不成功。后来,那些鳄大多不见踪影,没有生成野外种群,有几只还因捕不到食物而饿死在稻田里。专家认为,栖息地小,外围无大片湿地,水生动物少,这些问题,成了人工鳄的“杀手”。到90年代末,放养便中止了。

2003年,新一轮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启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与保护区合作,在栖息地保存较好的安徽红星保护点投放3条体格健壮、血缘较远的成年扬子鳄。在为期7个月的无线电跟踪监测中,科技人员发现,这些扬子鳄均未离开栖息地,次年还产下1窝鳄卵,标志着在现有湿地放归扬子鳄成功。

200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爬行动物专家王晓明牵头的一场更大规模的野放行动展开。WCS从北美引进了12条扬子鳄,并从中挑选了3条,与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提供的3条一起,于2007年6月12日放到了崇明东滩湿地。2007年7月24日晚上8时,一条雌鳄被发现死于外河道;一个月后,另一条雄鳄又死于排水渠。那两条扬子鳄是进入箱网取食时,无法挣脱而溺水身亡。专家研究后认为,造成扬子鳄“东窜西跑”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东滩湿地的食物链不完备。于是,开始分期投放食物,从投放小虾米开始,人为营造一条食物链,最终让食物链顶端的扬子鳄“顿顿饱腹”。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和崇明东滩湿地的监测人员发现,这些重新引入的扬子鳄成功地进入了冬眠,并且在7月成功筑巢产卵。不久后,监测人员观察到了16条幼鳄在芦苇丛的水里悠游。

WCS中国区负责人解炎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湿地保护工作的展开,近几年扬子鳄的栖息地选择性变广了,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最突出的莫过于人鳄争地。因为扬子鳄自然保护与农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当地老百姓存在抵触情绪。如果要实现大规模放养,需要把放归地由现有栖息地,转向新恢复的湿地上。

其实湿地恢复的过程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些池塘、滩涂,再引回芦苇、蟾蜍之类的生物,不出两三年,就能完成湿地的恢复。然而从2003年至今,扬子鳄的野外放归工作,一直还都是试验性的。在寸土寸金的长江中下游,在巨大的人口和粮食生产压力下,要恢复大面积湿地,实属不易。“况且适合扬子鳄生活的湿地,还不能是刚刚恢复的湿地,它需要具备完整的食物链,以便食物链顶端的扬子鳄捕食,此外,它还需要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岛屿,让扬子鳄打洞冬眠。”解炎表示,如果将扬子鳄放生在缺乏岛屿的湿地里,它们可能会破坏湿地附近的泥堤坝,在堤坝里筑巢。

目前,WCS和安徽扬子鳄繁殖中心的专家,从长江中下游选择了20个恢复较好的湿地,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精选出10个考察点,逐一考察,企图寻找到扬子鳄的最佳栖息地,达到大规模放生的目的;更多的人工养殖扬子鳄,仍在狭小的水泥池子里等待“回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