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博物馆的认知

  展示手段的创新

  帕特里克·格林(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首席执行官):作为2000年扩建的维多利亚博物馆,我们的战略是将展示、教育和网上互动,作为整体来看待。

  比如在展览中,我们鼓励展示活体动物。2004年时我们展示昆虫生命过程的展览,就是不仅有标本,还有很多活体动物,这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来参观。

  而在整个博物馆中心位置的森林展馆,除了有大量典型地展示维多利亚地区树木状况的树种,还有各种各样的活鸟就在其中自由飞行,也有蛇等其他动物,当然蛇不能自由活动。

  魏永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副主任):我们展馆改变了传统的界、门、纲、目式的陈列分类系统,而更多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

  比如,“狐假虎威”,按传统的科学方式,狐狸当然不能与老虎放在一起展示,但我们尝试将它们放在了一起,因为观众对“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很有亲切感,这有助于他们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同样的还有“狼狈为奸”、“龟兔赛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和民间故事。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昆虫馆还展出一种非常小、很难见的蜉蝣,“朝生暮死化蜉蝣”,因为蜉蝣成虫的寿命只有8个小时,通过展示它,除了传递科学知识,更有人文的意义,让人们意识到生命和时间的宝贵……当然,这种做法并不是每个博物馆都能尝试推广,但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点评】

  梁兆正:有趣的展示手段和恰当的人文故事是连接公众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未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将有活体养殖区和植物温室,相信届时会引起很多市民的兴趣。

  金杏宝:需要注意的是,陈列展示的基本原则是客观、真实。这种带有人文色彩的内容可以通过解说或辅助资料的方式,但不宜作为景箱方式布置,以免引起误解。

  传统全景箱的改变

  关劲松(国际博物馆协会自然史博物馆及收藏委员会标本剥制委员会主席):将生物多样性展示给普通观众,全景箱是一种经典而重要的方式。通过这些景箱,我们可以展示自然历史中某一瞬间所发生的有趣故事,告诉你很多相关地形地貌等这种细信息,还可以展示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它会极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比如我从卡拉哈里沙漠研究后制作的全景模型箱,就可以模拟这样一个情景,让相关标本都在这个背景中展示,动物的行为都和现实中一样,在一个箱中参观者能看到多个动物标本,有犀牛,也有犀鸟在犀牛背上寻找寄生虫,或者是夜晚“地松鼠”警惕地望着周围,幼仔正在捕食昆虫,通过吃点植物在炎热中补充水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情景模型也可以成为这个地区原来地质风貌很好的记录者。

  【点评】

  梁兆正:在信息化的今天,由情景标本制作的生态景箱仍是自然博物馆展示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之间各种关系的经典,未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在布展中,更好的全景箱仍然是需要重点建设的。

  网络带来的革新

  达罗·福洛斯特(美国自然博物馆科学收藏部主任):新兴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未来。比如新一代计算机生物学,就将有助于我们对已经绝种或者濒危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性建模。如今,我们已经可以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迅速计算一些物种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图,建起分布模型。此外,互联网还将极大改变我们传统的展览方式和教育观念。现在每个月我们的网站都要接待19万访客,大大超出现实参观的人数。所以,我们在网上开发了一系列在线教育培训项目,大量有关博物馆的视频音频都在网上出现,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专项团队,不断更新开发网站,使内容变得更好。

  迈克尔·迪克森:为了达到与参观者的互动交流,我们有一个二十多人的强大网络设计团队,科学家也被鼓励为网站提供内容,为了使传播更为有效,我们设计了一种叫自然“加”(Nature Plus)的小卡片,每张都有独立编号,进馆时领取,参观时看到任何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用卡片在一旁的互动式电脑中记录下来,回到家通过互联网登录博物馆网站,输入编号,就能即时下载,用于收藏或继续自己的研究。

  【点评】

  金杏宝:利用网络技术,延伸和拓展实体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功能,激励公众积极参与科学思考,这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入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它是科学传播贴近百姓生活、密切社区联系的很好方式,也是建立博物馆品牌、扩大博物馆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梁兆正: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展览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进行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探索,研究如何在网上附加更多延伸性的内容,我们也在试验,将全国甚至世界一些自然保护区的实时图像,通过3G网络直接接入自然博物馆,参观者可以通过控制摄像头调整视角,如今我们在南汇鸟类保护区、西双版纳野象谷都已开始安装摄像头。


解放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