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区动植物繁盛之谜

  畸形病变数量增多

  尽管有很多报道称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生物茁壮成长,但穆苏并不相信。他和穆勒教授的第一个发现是,切尔诺贝利地区鸟类畸形病变的数量增多。二人对两万只家燕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了畸形喙、尾羽弯曲、眼睛外形不规则等病态。有些家燕的羽毛本身该是绿色的,但却长成红色,本身是红色的,却长成了绿色。

  由于食物来源受到污染,高辐射地区的鸟类数量减少了超过50%。只有极少数家燕还具有繁殖能力,而在它们下的鸟蛋里面,也只有5%能孵化。不到三分之一的鸟类能活到成年。穆苏和穆勒两位教授通过检测家燕的精子证实,这些畸形病变还具有遗传能力。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抗氧化剂、核辐射和羽毛颜色之间存在联系,也就是说,羽毛最艳丽的鸟儿死去的可能性更大。这项研究去年发表于某科学杂志上。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无论是人类还是鸟类,抗氧化剂都有助于抑制辐射的影响。

  穆苏教授说:“需要长途迁徙、具有亮色羽毛的鸟类,比如说雨燕,它们的代谢率非常高,产生大量自由基,也就是副产物,这些副产物会损坏它们的组织。不过,它们会利用囤积在血液和肝脏中的抗氧化剂消除这种潜在危害。雌鸟将大量抗氧化剂分配到鸟蛋上,这是幼鸟羽毛呈嫩黄色的原因。”

  但是,在鸟类迁徙路线的末尾,它们必须补充能量,“问题是,在高度污染的地区,它们做不到这一点。”其结果是,雨燕和大山雀无法维持其亮色的羽毛,不能将足够多的抗氧化剂输送到鸟蛋,也就孵不出小鸟。鸟类赖以为生的昆虫经历了同样的遭遇。在大多数受污染地区,蝴蝶、大黄蜂、蚱蜢、蜻蜓和蜘蛛的数量更少。穆苏说:“包括授粉者在内的昆虫都对辐射污染增加都很敏感,这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冲击。”

  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这看上去像是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生态系统处于危机的景象,但为何会有一些科学家得出了与穆苏和穆勒截然相反的结论呢?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的罗伯特·贝克(Robert Baker)博士和唐纳德·切瑟(Ronald Chesser)博士也实施了一项研究,结果2006年刊登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他们写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仅仅八年,就已经有很多哺乳动物生活在毁坏的反应堆周围,我们对此吃惊不已。”

  他们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同穆苏和穆勒的结论截然相反,称切尔诺贝利地区“一派繁荣景象”,“禁区”的野猪数量是外面的10到15倍。他们还未发现变异率升高的任何证据,或是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的动物生存状况与未受核污染地区的动物生存状况存在差异的证据。

  对此,穆苏表示:“切尔诺贝利不在月球上。你能听到鸟儿和哺乳动物的叫声,偶尔能看到狼和狐狸出没,那里还有花草树木——它不是彻彻底底的荒漠。之所以存在这种误解,是因为核污染的影响,所以,一个地区存在很多生物,另一个地区又什么也没有。尽管如此,对于接受过培训的生物学家来说,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都是容易引起双方争论的话,尤其是两个研究小组不久都将发表有关切尔诺贝利地区哺乳动物状况的论文,而且双方的研究结果再次大相径庭。切瑟说:“我认为我们的研究同穆勒和穆苏的研究之所以存在差异,一切皆因他们对细节的忽视。我不会对此作过多解释。我们的研究准确无误,对于这一点,我毫无疑问。”

  悲剧仍在上演

  对于切瑟的“挑衅”言论,穆苏的回应同样咄咄逼人:“我希望尽量避免讨论他们的研究工作细节,但除了我们俩之外,其他人都在不停地计算生物数量,测量它们的分布情况和背景污染。他们的工作都是基于道听途说。”

  无论他们谁对谁错,另一场悲剧却正在上演。穆苏教授开始与乌克兰基辅放射生物学医院合作,对生活在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的居民展开长期研究——纳洛蒂切斯基(Narodichesky)地区的1.1万成年人和2000个儿童,那里距切尔诺贝利50英里(约合80公里)。

  穆苏表示,当地人患癌症、具有出生缺陷和寿命减少的概率非常高。他警告说:“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指向人类暴露于慢性辐射所产生的严重后果。这又会对那些孩子的下一代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新浪科技(孝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