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图书何时不再是书展的“软肋”?

    现代科普应增强“悦读”能力

    “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这是近年来在我国科普界十分活跃的“科学松鼠会”的宣言。由一群来自各行各业、却对科学有着共同兴趣的年轻人发起组建的“科学松鼠会”,开设了一个群博(多人博客),目前已经成为弥补我国科普断层的一个生力军。

    一位署名为“有理工背景的科普老头儿”的网友在“科学松鼠会”的博客留言上写道:“科普创作界常常感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我国的科普作者形成了断层。但是,我最近发现这个断层正在消失。‘科学松鼠会’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充满希望的、生机蓬勃的转折点。我国的科普创作将会由你们而走向第三次高潮。这个高潮,我们这批老人已经等待得太久了……”

    此次在上海书展亮相的《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一书,精选了100位“科学松鼠会”成员近三年来原创的上千篇科普文章,从口腔溃疡到国际空间站、从玫瑰花到数学思想实验,内容天马行空,文字灵动活泼、生动有趣,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深受读者欢迎。

    “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将科学当成神圣殿堂里的供奉之物,谁要谈论科学的娱乐功能,似乎就是亵渎神圣,结果大家都习惯于板着面孔谈科学,使许多原创的科学书籍没人愿意亲近。当务之急,我国的原创科普应该大力开发科学的娱乐功能。”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江晓原教授说。

    “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亟待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科普形式。”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说,“目前,我国正在进入‘悦读时代’,科普的创作尤其需要增强为读者带来审美的轻松和愉悦的能力。”


新华网 张建松、许晓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