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科普图书何时不再是书展的“软肋”?

    从制度上培养一支科普创作队伍 推出“科学明星”

    一场接一场的名人大家与广大读者的互动活动,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掀起一阵又一阵高潮。在与读者见面的戴敦邦、白先勇、陈忠实、渡边淳一、易中天、秦怡、赵忠祥、王石等300多位社会各界名人中,记者还欣喜地看到了我国科学家的身影,他就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

    这位惜时如金的著名生物学家此次专为他的新书《饶议科学》而来。装帧质朴简洁的《饶议科学》全书共收录约50篇文章,是饶毅近十年来在科学、教育思想上积淀的精华。其中既有他对自己研究的基因、神经等科学话题饶有趣味而不失严谨的科普介绍,也有他对国内科学教育、科研环境等有感而发的建设性意见和犀利的评论。

    “科研是一项艰苦的事业,科学家的特质便是从中提取欢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钟扬教授在评价《饶议科学》时说。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一流的科学家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写作高深的研究论文上,没有时间写科普作品,有许多人也不屑于写这种在同行看来“小儿科”的文章,这是我国科普创作者队伍断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科普创作者队伍与国外最大的差距所在。

    《饶议科学》在上海书展的精彩亮相,使记者欣喜地看到我国一些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中青年科学家正在努力弥补这一断层。在签名售书活动中,饶毅也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科学明星”,短短的十分钟内签了七八十本图书,许多读者不止买一本,一位书展志愿者抱着十几本书,请饶教授签名后送给自己的同学。

    据了解,目前我国科普原创作品数量、质量双双堪忧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国科协还成立了科普创作基金,鼓励全国出版界出版科普原创佳作。此外,还组织了中青年科普作家研修班,邀请老一辈科普科幻作家传授写作经验。

    “不过,对于我国广大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还需要以一定的制度保证有兴趣从事科普创作的人科普写作,只有这样,我国今后才有可能产生像卡尔·萨根这样富有激情传播科学的科普大师。”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辑潘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潘涛随手从自己的书橱里抽出英国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的《如何切蛋糕》《自然之数》两本科普图书,对记者举例说:“伊恩是英国沃里克大学的一名数学教授,就是因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数学科普作品而享誉世界,并且获得了1995年推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英国皇家学会‘法拉特奖章’,我国的科学界也亟待制定类似的激励制度。”

    我国科普界老前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章道义指出,目前在我国科学界,不仅没有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的制度,反而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的社会氛围,比如做科普工作评职称不仅不算成绩,有时还有负面影响等,这种现状不改变,将极大地挫伤科研人员从事科普的积极性,也制约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