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阳具石”群揭父系氏族奥秘

近日,一处罕见的远古「阳具石」被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此前,这些代表男性生殖崇拜的巨石已在山东省昌乐县一座偏僻小山上静静伫立了四千余年。刘凤君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片石祖林应是远古父系氏族社会进入盛期、男性生殖崇拜时期的遗物,对研究中国远古人类活动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片石祖林位于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一座名为崇山的小山顶上,是刘凤君在当地研究骨刻文时偶然发现。在中国的古文字里,「祖」还有一层特殊含义,即男性生殖器。偶尔发现一两个石祖已属难得,刘凤君没想到他竟在一座偏僻的小山上发现了十几座石祖。

原址应为祭台

这些石祖分布在崇山山顶北端数百平方米范围内,均为坚硬黑色火成岩雕成。其中现存较完整的一件石祖,地面以上高约3.8米,呈圆柱状,直径约1米,男性生殖器的龟头、输精管均非常明显。其余残存的石祖亦呈圆柱状或近似圆柱状,直径在0.5米至1.3米之间,有些被挖出来的根部还有睾丸。刘凤君表示,从石祖残存断痕的风化程度分析,有的可能早在汉唐以前就被破坏。

有资料显示,崇山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多米。当地百姓一直以为这些石柱是地下冒出来或自然形成,曾称此山为「石吊山」。崇山南部现存一些砖瓦等建筑残迹,文革前此地也有很多庙宇建筑,每年还有盛大庙会。崇山东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脊,地面堆积60厘米左右厚的黄土,黄土下是很疏松的岩层。刘凤君分析此处在古代应是经过修整的祭台,目的是在上面安置雕刻好的石祖。

远古石琢精品

刘凤君表示,从这些石祖被破坏和风化的程度来看,至少需要数千年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石祖的制作工艺非常原始,不见任何金属雕刻痕迹,说明它们应是青铜工具发明之前的作品,所采用的应是远古「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制作工艺的代表作品,实属远古人类文化奇迹。刘凤君说,「特别是现存较好的一根石祖,自上而下突起的输精管和输精管中间自上而下的裂缝线,没有任何金属痕迹,表现出远古时期精湛的雕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刘凤君认为,崇山石祖林应为远古父系氏族社会进入盛期、男性生殖崇拜时期的遗物,当时山东地区正处于龙山文化晚期,「阳具石」文化崇拜时期距今约有4000多年,与昌乐骨刻文的年代大体接近。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的渴求,是古人崇拜生命,崇拜生命起源的表现,与现代狭隘的「性文化」并不相同 。 

刘凤君称,彼时亦正值世界范围内巨石文化崇拜时期,欧洲的巨石阵、古埃及的雕刻和太平洋复活节岛的石人等均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内地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的大型石屋,以及台湾卑南文化遗址现存的大型竖石,也是这个时期或稍晚期的遗物。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创作出今天看来不可思议惊人大型石雕艺术。

营丘:姜子牙封地

据《尔雅》「释丘」记载,河水从左边流过的丘,叫营丘。山东省昌乐县的营丘镇,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定居。史书载,少昊时爽鸠氏居营丘。《太平寰宇记》则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虞夏时有季则(li);汤时有逄伯陵,周以封姜太公于营丘。」

煌煌王城 歌舞升平

作为「三齐故都,两汉王城」,营丘一带在东汉以前曾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春秋时附近的临淄居民就有4万余户,人口20多万。战国时期,居民则多达7万余户,家家富足殷实,无不吹竽鼓瑟,敲筑弹琴,斗鸡走狗,歌舞欢娱,街道上车毂击,人肩摩,一派物丰人足景象。到西汉初年,其城市人口已达50万,每日「市租千金」,「巨于长安」。但后来的营丘,历经沧桑,几经沿革,又逐渐演变为农村。今营丘城遗址附近,仅存古城村、营丘村、河南村、城南村、古城店等象征性村庄。

关于史上定都的营丘,国学大师范文澜认为营丘在昌乐境内,新中国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却认为应在山东临淄。刘凤君教授则认为,昌乐始祖林的发现,或可证明姜子牙的都城就是发现「阳具石」的营丘。

中国最古文字 「昌乐骨刻文」

2008年下半年,在山东省昌乐县被发现的一种神秘骨刻图案引起考古界关注。刘凤君教授鉴定后认为该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这一受到专家认同并被命名「昌乐骨刻文」的发现,将中国古文字出现时间大大推前了近千年。2008年12月刘凤君编着的《昌乐骨刻文》一书,已在内地出版。


文汇报 记者 殷江宏、实习记者 谭新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阳具石 父系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