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再解读

近日,由央视摄制的全面反映气候变化的12集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在央视9套开播,其中第五集《稻谷 洪水 大迁移》,对磁山文化进行了解读。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武安市磁山村东1公里处南洺河北岸的滨河台地上,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原始农业、饲养业和地下储粮技术的发明,尤其是农作物黍、粟和家鸡遗骸的发现,堪称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最早的见证。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建成的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远古时期磁山文化的文化内涵、生活奥秘和创新成就,以及磁山农耕文明等,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突出地位和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遗珍现世

让我们的视线越过时空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一场“农业学大寨”的兴修水利工程正在现在的遗址台地上进行着,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当开挖一道水渠时,几个农民惊叫起来:“挖出宝贝来了。”一块长45厘米、宽20厘米的椭圆形石板被农民们用铁锨挖了出来,令他们惊奇的是,这块石板背后还有四个2厘米高的足,怪模怪样,连上岁数的老人都认不出是什么东西。“又有宝贝出来了!”接着,在附近挖沟的农民们又有人喊起来,三四块相似的石板又被挖出来,同时出土的还有几个类似石棒槌的石棍。

有一个叫王小四的包村公社干部说“这可能是文物。”他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写了一封信,信被转到了河北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磁山文化的发现由此开始。

1974年初,经省文管处同意,邯郸文保所的孙德海、陈光唐两位专家对磁山遗址进行了调查性的试掘,开了两个9平方米的探方,找到了一个文物“富矿”,有两个窖穴、数件石器、骨器和一些破碎的陶器碎片被挖掘出来。

1977年7月,省文化局下文,批准对磁山遗址进行发掘。一个震惊世界的文化遗址出现了。

磁山遗址自发现以来,文物部门曾多次进行考古调查,1976年至1998年间,经过时断时续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窖穴等遗迹800余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还发现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和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经测定,其产生年代最早距今达10000年。现已基本确定,磁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经碳14年代测定,其上限较当时已知最早的仰韶文化还早千年以上,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生存状态

经考古确认,磁山先民们生存的时代距今约7500-10000年。当时已进入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已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拥有了必需的生活用具,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社会生产以从事农耕为主,兼采集、渔猎、家畜家禽饲养和手工生产活动;率先培育出了黍、粟等粮食作物,发明了地下储粮技术;饲养了猪、狗等家畜,并最早驯化了家鸡;继承发展了石器和骨器加工、陶器烧制及编织纺织技术;出现了古朴的原始艺术,并萌发了以崇拜与祭祀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开启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文明之光。

试想,一万年前的磁山,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种植粮食及多种作物。台地上低矮的房子,圆锥形的屋顶,好像一簇簇雨后的蘑菇。这些房子由木质结构建造,并使用树条或苇子编织的箔把四周围起,用麻绳或荆条捆绑好。房顶由木杆支架好,上面盖有席子,并覆盖着谷草或其它茅草。在屋墙和屋顶上抹有一层厚厚的泥,晾干后用火烧烤,就成了坚硬的屋墙和屋顶。这样建造的房屋,不怕风刮雨冲,比较坚固。地面铺着谷草、兽皮,并放置着生活用品。可以说,在当时地球上人类还处在树栖、洞居时,磁山先民已经住上了现代化别墅。

磁山文化遗址远古史料保存完好,其文明进步的发展程序,为研究原始社会气候、环境、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最早的陶器

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盂、支架、罐、三足钵、壶等一批器物,年代距今约有8000年左右。2002年3月27日《中国文物报》上李辉柄著文称:“……磁山文化中的陶器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了。”陶器是古代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之一,是考古学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和标志。

磁山先民的生活家当,全部为黄土烧制成的陶器。炊具有筒形盂和支脚,汲水器有小口壶,盛储器有大口罐和圈足罐,饮食器有三足钵、平底或圈足碗、舟形碗、平底盘、筒形杯,杂器有火种罐等,分工明确,门类齐全。其中盂和支架为这里的典型器物。

磁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早期陶器,有许多是成组出现。这里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陶。多采用泥条盘筑和手捏制陶。陶胎厚薄不均,器形不规整,常见歪扭变形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陶器的原始生产迹象。这里约半数器物有纹饰,以绳纹多见,还有附加堆纹、编织纹、“之”字形篦纹、划纹、指甲纹等。而附加堆纹为泥条组成的波折弧线、斜线、平行线纹带,最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磁山先民当时已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装饰艺术。

粟最早在此生长

春播冬藏是农家人最原始的一种生活方式。8000多年前的磁山先民就已积累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农耕生产知识和经验。在磁山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多达70%以上的是农耕和脱粒工具,还有数量众多的窖穴和灰化粮食堆积,说明当时农业已有很大发展,种植农作物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经最新科学鉴定,当时的粮食主要为黍和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培植的粮食品种,也是磁山先民为人类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在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标本公诸于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国粟出土年代为最早的证据,不仅把我国人工种植粟的历史追溯到8000多年以前,而且,还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人工种植粟最早的国家。磁山遗址也由此名扬四海。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委员会、国家七五谷子育种攻关课题研究组,河北省农学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0年8月20日在磁山遗址旁联合刻石立碑,以“粟发祥地”为题,撰文怀念磁山始祖育粟业绩,提出磁山粟谷的发现“表现了磁山原始人对农业的贡献和博大的创造精神,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同时出土的还有磨制的石磨盘、石磨棒,这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用此工具可以完成粟的脱粒过程。

抚摸着遗址上的表土,隐约可以感知磁山先民忙碌的身影,感受磁山先民改造自然、挑战自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邯郸日报 李海荣 张海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磁山文化